ASD

自閉症譜系障礙

快速瀏覽

重點訊息

  1. ASD是一種天生的神經發展障礙,患者缺乏與人溝通的意欲,在認知、情緒、行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
  2. 雖然ASD尚未有確切的根治方法,但暫時最佳方法是從教育及行為訓練著手,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溝通技巧
  3. 幼兒的大腦正值發展最急速時期,大腦的可塑性及復原力最高,所以早期介入的治療效果會更好

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(CDC)於202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,美國每44名兒童中便有一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;而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,目前香港有9%的小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,當中有21%屬自閉症譜系障礙,比率與外國相近,且情況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。

一般來說,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徵狀會在一至兩歲開始被發現,徵狀較嚴重的更早於6個月嬰兒期間已被發現。自閉症譜系障礙並非罕見,電動車生產商Tesla 創辦人Elon Musk 早前就公開透露自己患有亞氏保加症。

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大眾對病症的無知、沒有正視及了解患者的需要。及早發現小朋友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傾向並儘早治療介入,提供合適、密集及持久的訓練,將有助提升兒童的整體表現。

甚麼是自閉症譜系障礙?

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是一種天生的神經發展障礙,患者缺乏與人溝通的意欲,在認知、情緒、行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。


根據2013年發表的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五版(DSM–5),在新的診斷指引下,自閉症、亞氏保加症、廣泛滲透性發展障礙(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)及醫學上有關連的障礙也一併統稱為「自閉症譜系障礙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),並由兩個臨床診斷:(1)社交互動上的障礙,(2)行為重複及興趣狹窄。

自閉症譜系障礙常見的7大臨床徵狀

  • 社交互動能力困難:
   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大多會出現社交困難,他們的語言發展較遲緩,容易將「你」、「我」等代名詞混淆使用,嚴重者甚至無法以語言來表達和交流。
  • 孤獨離群:
    大多數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娛自樂,孤獨離群,不會與人交流,甚至喜歡自言自語。
  • 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:
    在與人相處時,患者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,面對他人時不懂忌諱,也較難明白非直接的溝通模式(如比喻、諷刺等說話),導致給人一種難以相處的感覺。
  • 固執、重複某些行為及字句:
    不少「自閉症」患者會出現一些重複及固執的行為模式,喜歡進行重複的動作,又或極端執迷於某一種行為,例如不停重複說一句句子,又或經常無意義地做同一個動作,如不停搖手等。
  • 非語言溝通困難:
    患者在非語言溝通上亦會出現困難,例如無法與別人眼神接觸、甚少以動作或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。
  • 狹隘興趣:
    患有「自閉症」的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興趣亦較狹隘,如果這名孩子只喜歡玩具車,就對其他玩具完全不感興趣,很多時甚至有自己特別的一套玩法,例如不停地排列玩具車。
  • 感官反應異常:‍
    部份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在感官方面有過敏或過弱的反應,例如有些孩子會對某些聲音、痛楚、溫度、味道、光線、觸感有異常反應,以致他們對於一些日常的感官刺激有過度追求或逃避的情況。

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成因

對於自閉症譜系障礙成因,目前醫學界仍未有確實結論,但普遍認為或與遺傳、中樞神經系統因素有關,並已一致否定家庭環境與教養方法對患自閉症譜系障礙有關。研究普遍發現,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兄弟姊妹患有同一症狀的機會比一般兒童高,其中以男性患者比例較高,男女比例約4至5比1。而極早產(懷孕26週前出生)的嬰兒有更高風險患上自閉症譜系障礙。

如何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?

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個臨床診斷,主要通過觀察小朋友的行為表現、溝通能力去作出判斷。一般由兒科醫生、精神科醫生、腦神經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,再配合其他專業人士,如言語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,透過詳細及全面的評估去作出正式的診斷。

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治療方法

現時醫學界對於自閉症譜系障礙尚未有確切的根治方法,並沒有一種治療一定適合所有患者,要視改善的目標及孩子的情況而定。普遍認為治療的最佳方法是從教育及行為訓練著手,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社交溝通技巧,從而加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。根據一般國際性醫學指引建議,專業評估人員會患者的能力進行分類(需要協助、需要大量協助、需要非常大量協助),在治療及訓練時必須針對兒童的個別需要及按其能力而進行。比較常見的治療策略有以下幾種:

  • 「應用行為分析」(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, ABA):
    屬於行為訓練。主要是透過觀察及了解孩子某個特定行為的前因及後果,從而制定改善孩子行為及情緒問題的方法。由美國心理學家Lovaas早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及應用,是其中個最廣為流行的訓練方法。
  • 「結構化教學法」(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Children, TEACCH):
    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精神科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。運用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學習特徵,如重覆、固執的行為習慣,為孩子度身訂造學習模式,並透過結構化的學習環境及有系統的教學法,提升孩子的能力。
  • 「地板時間」(Floor Time):
    由美國兒童精神病學家StanleyGreenspan 在2000年提出的理論。此策略以遊戲為本,只要有不同的玩具便可開始。透過遊戲,照顧者可以觀察及了解孩子的行為和需要,讓孩子在一個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和照顧者建立情感連繫,幫助他建立同理心,打破封閉世界。
  • 「感覺統合」(Sensory Integration):
    感覺統合理論來自20世紀60年代職業治療師Jean Ayres博士。此治療主要用來改善因腦神經功能發展不良而導致平衡及協調障礙、空間概念不良、手眼協調不良等個案,以改善其大腦的感覺統合功能。藉此幫助孩子增強自信、改善學習及社會適應力。
  • 「自閉症綜合教育模式」(Social Communication, Emotional Regulationand Transactional Support, SCERTS):
    針對患者的特徵,透過人際及學習上的支援,提升他們社交溝通和情緒調節的能力。


及早診斷並展開治療的重要

早期介入(Early intervention)對於孩子的發展是關鍵的不二法門。研究指出,早在2-3歲學齡前,幼兒的大腦正值發展最急速時期,大腦的可塑性及復原力最高,治療效果更好。

通過早期介入,一些自閉症譜系障礙孩子取得很大的進步,他們的病徵在訓練後得到改善,以至日後長大之後不算是患者。


如果你不確定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,或是希望在治療路上聽取多一份意見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

ComboKid專業團隊擁有多年臨床經驗,以不同的訓練活動,讓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,與孩子輕鬆地進行練習,引導孩子從活動中感受溝通的快樂,令孩子得以愉快成長。

相關文章

發展問題

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

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甚麼是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 (ADHD)? 專注力失調/過度活躍症 (Attention […]

讀寫障礙

讀寫障礙是源於腦神經運作的問題而出現的一種學習障礙

語言發展遲緩

語言發展遲緩可能對寶寶身心發展都構成影響

行為問題

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寶寶逐漸長大,而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,每個微笑、每個舉動都令到父母雀躍不已。然而,有時候,這 […]

焦慮或抑鬱

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父母自寶寶出生起,就為寶寶各方面的成長作打算,希望寶寶能夠得到最全面的發展。然而,,在寶寶 […]

弱視弱聽

快速瀏覽 重點訊息 寶寶由一出生起,寶寶的聽覺及視覺都會開始發展,並為寶寶日後生活技能、社交能力、學習能力等各 […]